據2014年的研究,瑞典在歐盟28個國家當中,每週工時排名是18名(中后段班),每小時生產效率排名卻是第8名(前段班),而瑞典的經濟成長靠的不是加班,而是瑞典人懂得定義事情的輕重緩急,以及非常注重效率的工作態(tài)度。
反觀臺灣,不但低薪,加班又比日本超時,但經濟成長率,卻未見提升。根據實地調查的結果,以服務業(yè)為主的瑞典,其實有值得臺灣學習的生產力之提昇方法,那就是「精益管理」
精益管理源自于日本製造業(yè)的「豐田式生產系統(tǒng)」(Toyota Production System),精益管理的主要訴求是強調藉由工作效率提升與人才培育來構筑以「顧客為導向」的有價值的流程。
精益管理實施方式可分為四個步驟,分別是1.設計對顧客充滿附加價值的流程2.制定標準化作業(yè)3.實施以顧客為導向的流程4.對結果檢討,分析。然后再度進行流程修訂與作業(yè)標準化,非常類似PDCA管理四循環(huán),即規(guī)劃、執(zhí)行、查核和行動。
以設計對顧客充滿附加價值的流程來說,筆者就親自碰到一個例子。筆者有保險多家保險公司,在辦理理賠時,同時送出理賠申請,其中一家業(yè)者,不但審核效率快,理賠金額正確,理賠通過后,馬上以手機簡訊告之,何時將理賠款項匯入受益人的帳戶。
反觀另一家公司,匯入款項未先通知,但戶頭卻出現(xiàn)一筆該公司的款項,透過保險經紀人查詢,理賠人員竟回應,還未受理申請,怎可能匯入理賠金額,且金額也不正確,經事后追查,確實是理賠金額,而非匯錯款項,讓人傻眼,相比之下,此保險公司就未設計附加價值的流程,更不用說標準化作業(yè)和以顧客為導向的流程。
筆者認為,精益管理并不只適用于製造業(yè),也可實行于政府單位及服務業(yè),以服務業(yè)中的餐飲業(yè)為例,除了「產品力」(口味、衛(wèi)生與安全)、環(huán)境力(硬體裝潢與設備)外,最著重的是「服務力」,而「服務力」是由服務人員來執(zhí)行的,沒有強調企業(yè)文化的塑造和底蘊,不容易形塑第一線人員能夠「主動貼心」的提供服務。因此,精益管理還要加入企業(yè)文化的塑造和傳承。
以臺灣餐飲界的王品餐飲集團、鼎泰豐小籠包、金融業(yè)的玉山銀行,其服務力被多所讚譽、獲獎和肯定,并拓展海內外市場,且不吝對外發(fā)表其經驗,其憑藉的就是不怕被抄襲,因為企業(yè)文化面是最難複製的,一般模仿的只有表面的服務禮儀,卻沒有落實到員工的內心和服務的自我價值感,表現(xiàn)出來的自然容易陷入沒效率、笑容僵硬、動作生澀、不自然、做作,甚至矯情,消費者接受度自然不高,反而產生排斥和負面口碑行銷。
但若是加入企業(yè)文化面的精益管理,餐飲服務業(yè)就會走出自己的一套模式和創(chuàng)新,而不是複製品,服務內容和層次上,也就比較「主動貼心」。例如:看到有年紀稍長的消費者來店時,就會主動向前扶持,并提醒行走動線有無危險路段;看到家長帶著小朋友時,前來消費時,帶位就座后,能馬上詢問家長,是否需要兒童椅;看到客人在店內要拍團體照時,會主動上前表示,要不要代為拍照;顧客產生抱怨時,有授權相關人員處理的機制等等。而不是主管不斷耳提面命,說一動,做一動,甚至說了,也不如實操作,有一搭,沒一搭的,讓經營者和主管疲于奔命。
另外由于網路訊息的發(fā)達,有些消費者不管是不是有理,或理由站的住腳,只要認為不滿意,就直接將自己的不滿,訴諸網評,并擴大批評和受害者的心態(tài),讓經營者頭痛不已,經營者也不知如何處理和經營網路負評及危機化為轉機的行銷。
其實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消費者會反應,才是讓經營者知道那里有問題和改進的地方,而不是視之如蛇蝎,若消費者都不反應,經營者又自我感覺良好,消費者就不會再上門,直接將該店視為拒絕往來店家,反而流失顧客。
所以服務業(yè)在推動精益管理時,如何讓基層員工與第一線現(xiàn)場人員表達意見,并且讓他們參與相關流程的制定亦是精益管理中「以人為本」的重要精神。
因 此,餐飲業(yè)在推行服務品質精益管理時,首先是確認自己公司的企業(yè)文化和理念,例如「新鮮健康、主動貼心」,并不斷向所有員工傳達此理念和精神,其次就可運用精益管理的步驟,首先盤點從迎賓到送客,那些是有附加價值的流程;其次將流程設計為SOP標準化作業(yè),并進行實施,對結果檢討、分析,然后再度進行流程修訂與作業(yè)標準化,循序漸進,而不是想一蹴可及的建立優(yōu)質服務品質。
參考資料
●公視新聞網─瑞典人不加班的秘訣。